行业新闻

伟德官网文化生活丨梨花飞扬颂英雄

2025-04-27 10:17:17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江苏盐城,新四军重建军部所在地。这是一座浸润着新四军革命文化的英雄之城,也是“独臂团长”郭猛战斗牺牲的地方。

  梨花盛开的4月,当我来到盐城市盐都区郭猛镇,一下子就被当地崇尚英雄、学习英雄的浓厚氛围所感染。郭猛烈士纪念广场、郭猛烈士陵园、郭猛小学、郭猛中学、郭猛路……处处彰显着浓郁的英雄情结。

伟德官网文化生活丨梨花飞扬颂英雄

  漫步在郭猛路上,一直向南,就是郭猛烈士的安葬地,这是当地政府为方便群众凭吊英雄而修建的一条路。平坦的路面,洁白的汉白玉栏杆,使掩映在梨树林中的郭猛烈士墓显得更加庄严肃穆。我伫立在纪念碑前,心中涌动着敬仰和哀思。洁白如雪的梨花随风舞动,把我的思绪带到了那个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

  1941年12月,苏北的天气异常寒冷,盘踞在盐城的日伪军又要出城抢粮,新四军决定给予痛击。当时新四军盐城县总队派了3个连在冈沟河的黄八、刘庄一线打伏击,时任团政委兼政治处主任的郭猛同团长刘别生率部兵分两路直袭敌阵。经过4个多小时激战,歼灭了伪军警卫营。部分残敌溃败逃窜,郭猛率部乘胜追击,在唐刘河畔地区,与龙冈增援的敌人展开战斗。战斗中,郭猛不幸中弹,壮烈牺牲,年仅28岁。

  郭猛,原名郭光昭,1913年出生于江西吉水,17岁参加工农红军。1933年在永新县石灰桥战斗中,他右臂重伤致残,后以“独臂团长”的英姿继续奋战。全面抗战爆发后,郭猛所在部队改编为新四军。他先后参加了新塘伏击战、夜袭句容、攻占姜堰、盐阜反“扫荡”等多次战斗,为创建茅山、苏中和苏北抗日根据地作出了突出贡献。

  郭猛牺牲后,战友们和当地群众含泪把他埋葬在一片梨树林里。为了纪念他,1946年4月,盐城县委决定将当时的永福乡改名为“郭猛乡”,1958年设立“郭猛人民公社”。1997年撤乡建镇,又更名为郭猛镇。

  不论时光如何变迁,人们对英雄的敬仰始终没变。66岁的陈高松,是郭猛烈士陵园的“编外管理员”。1999年,他的父亲病重,临终前唯一的嘱托就是让他守好郭猛烈士墓。当年,父亲陈贵芝到果林场垦荒,了解到郭猛烈士的事迹后,深受感动,义务当起陵园守墓人,一守就是一辈子。此后,父亲的遗愿也成了陈高松的庄严承诺。

  午后的烈士陵园显得很安静,周围是苍翠挺拔的松柏,还有一行行花开如雪的梨树,犹如忠诚卫士一般守护着英雄的英灵。在陈高松心里,郭猛烈士就像自己的亲人,一天不来这里,心里都会空落落的。现在纪念活动多了,陈高松也比以前更忙碌了,除了守好墓还要讲好烈士故事,用自己的亲身体会把英雄的事迹讲给更多人听,伟德注册把红色的种子播撒在下一代人心中。

  风雨84年,盐阜人民对英雄的敬爱已经融入血脉。有好多次,烈士生前的战友建议将郭猛的墓迁至南京雨花台烈士公墓或他老家,盐阜人民舍不得,郭猛镇的父老乡亲更舍不得。他们说:“郭猛虽不是盐城的水乳养大的,但他把生命献给了这块土地,他是盐阜大地的儿子。”后来,江西吉水富滩镇与盐城郭猛镇结成友好乡镇,一个是烈士出生地,一个是烈士牺牲的地方。因为郭猛,两个相隔千里的乡镇凝聚在一起,一起学习英雄精神,一起传承红色基因。

  如今,英雄的精神已经成为当地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政府把学习传承郭猛烈士精神作为一项重要工作,《郭猛志》《郭猛诗词》《郭猛英烈传》《郭猛烈士寻踪》等一系列成果就是例证。他们还精心编排了《永远的雕像》《郭猛烈士》等红色题材文艺作品,结合重要时间节点、纪念日进行展演。毫不夸张地说,走在当地,到处都能听到英雄的名字,看到英雄的印记。

  在英雄精神的鼓舞下,新一代英雄也在涌现。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孙益海,是郭猛镇派出所的一级警长,也是一名退伍老兵。他是听着英烈故事长大,又是在郭猛的精神感召下入伍、从警。一次执行任务中,他的左腿被炸,高位截肢。经过5次大手术,他的腹中还留着36颗钢珠。但他没有倒下,更没有躺在“功劳簿”上,而是重返岗位,用实际行动传承着英雄的精神。

  “戎耀郭猛”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也是盐阜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112名退役军人,都是英雄的传人。他们义务当好“红色文化宣讲员、帮扶解困勤务员、创文创卫保洁员”。在抗击台风现场、在抢险救灾队伍里……到处都有他们的身影。2023年8月,这支服务队被盐城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盐城市志愿服务联合会表彰为“最美退役军人志愿服务组织”。

  离开郭猛烈士纪念广场时,我再次来到郭猛雕像前。望着烈士高大的雕像,先前沉重的心情又多了几分欣慰和感动。一个地方、一个城市对英雄的尊重,体现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历史的尊重。致敬英雄,传承英雄精神,需要的不仅是言语,更是坚定的信念、有力的行动。

搜索